维尼修斯皇马_阿根廷国家队赛程_wnba排名_足总杯赛程直播 - 欧联杯资格赛2024赛程表

主頁 > 新橋簡介 > 新橋動態 >

【種牙大家談】李曉玲:奉善而行,溫柔且堅定

2024-12-09 15:18  來源:未知  責任編輯:admin  點擊數:

導讀

新橋口腔半口全口種植團隊醫生專訪!做醫生,什么時候覺得有成就感?大部分人會說:看到顧客被治愈的時候。李曉玲不止,她講得豐富很多,比如:從小在她那看牙的男孩馬上高考了,說要……


 

"做醫生,什么時候覺得有成就感?大部分人會說:看到顧客被治愈的時候。李曉玲不止,她講得豐富很多,比如:從小在她那看牙的男孩馬上高考了,說要和她一樣學醫;女顧客“嫌”斷后修復的門牙太“假”,比真牙還好看;種完牙的老太太感嘆,這么多年終于吃了頓好的......女性內心獨有的柔美和細膩,讓李曉玲更善于發現“被人需要的幸福”,為此,她也主動代入了更多責任和努力。"

2003年,李曉玲從瀘州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成都某公立醫院口腔科工作。這是一所省級單位,待遇好、穩定又體面,非常符合社會傳統對女性優質職業的定位。

初出茅廬,李曉玲隨遇而安,一門心思只在把技術提上去。她膽大、心細、手也巧,除了常規牙病治療,別人不敢拔的牙她敢,在活動和固定義齒修復方面表現得尤為出色,甚至院長愛人要鑲牙也指定找她。

也許,對技術實力的銳意進取,本來就暗含不甘平庸的人生追求。2008年,李曉玲辭去“鐵飯碗”,跳槽到一所全國連鎖的知名口腔。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和醫患相處模式,對李曉玲的職業認知和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前者督促她不斷走出舒適區,挑戰更難的賽道,后者則讓她更加注重與顧客的情感連接。

實力飛躍,種植之路且行且蛻變

2012年以前,口腔種植還是李曉玲未曾涉足的領域,她就職的醫院“種牙顧客不多,手術都是請外籍醫生來做。”預見這一學科的藍海形勢,也為了追求技術全面,2013年起,李曉玲開始跟隨國內種植權威、華西口腔醫院種植科汪永躍教授學習種植技術,并先后進修了奧齒泰、諾保科、BITC等種植經典課程,獲得專業認證。

2013年,李曉玲完成了自己首例種植手術,顧客是對她頗為信任的朋友。初戰告捷,李曉玲渴望更廣闊的施展空間。但令人失望的是,中國種植牙市場在那一年才開始發力,本來不多的顧客量分流到各大公立和民營口腔,最后來到李曉玲診間的,只有寥寥數位。幾年過去,她總共操刀的手術僅逾百例,種植技術也遑論精進。

窮則變,變則通。為了追求種植技術進階和更好的發展平臺,2018年,李曉玲決意再次走出舒適區,入職以華西名家領銜種植專科的新橋口腔。在這里,李曉玲再遇良師,由華西種植專家、新橋口腔玉雙院區業務院長劉果生親自指導種植技術。

此外,李曉玲的種植顧客量也不同以往,“當時一個月的手術量比之前一年都多,白天高強度看診和手術,晚上看書備考副高(職稱),真的有累脫一層皮的感覺。”那是蛻變的感覺,意味著全新的飛躍。兩年時間,李曉玲將美學種植、微創種植、即刻種植等技術掌握得爐火純青,并于2019年成功完成首例半口即刻負重種植。截至目前,李曉玲已成功完成一萬多例的種牙量,憑借在即刻種植、半全口種植項目上的精進實力而進階成為新橋口腔種植醫生團隊核心成員。

當種植技術,不再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談到種植學科的發展,李曉玲說:“種植技術,不再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這并非她自身今昔對比的慨嘆,而是她對行業發展的前瞻視野和所處平臺的實況。

新橋口腔被很多顧客譽為西南“小華西”,全院一百多名專科醫生中,近一半掌握口腔種植技術,其中四十余名醫生專事種植,種植接診量和半全口即刻種植案例量長期穩居西部第一。

與強者同行,李曉玲將職業技術的提升設定為馬拉松模式。她沒有更多愛好,只要有時間,一定用來閱讀專業書籍或觀看大咖手術課程充實自己。小到一個切口設計、骨量填充,大到新技術運用、跨專業處置,李曉玲樂此不疲沉浸在日拱一卒的學習進步中。“尤其之前只知其然的事,現在知其所以然了,那感覺真是茅塞頓開,開心得無以復加!”

除主攻種植外,李曉玲還廣泛深造口腔外科、全科修復、正畸等多學科技術,在臨床治療中儼然成長為一名全能選手,常利用自己豐富的綜合技能為顧客設計個性化種植方案,效果顯著。李曉玲說:“把常規手術做出彩,把疑難手術做從容,直到每一位顧客都滿意而歸,就是我追求的目標。”

每位顧客 都是我的超級VIP

剛韌勤懇,是李曉玲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而“柔”的外在,則是她給予顧客始終不變的善意。

下午六點,新橋口腔光華院區手術室內,李曉玲即將進行當天最后一臺種植手術。躺在牙椅上的顧客是一位60多歲的大叔,消毒布蒙面,只露出口唇,看不出情緒,但連接著大叔身體的心電監護儀顯示,他略微有些緊張。

李曉玲在牙椅旁就位,沒有立刻展開操作,反而笑著和手術對象聊起了天:

“叔叔今天誰陪你來的呀?”

“我娃娃。”

“是兒子還是女兒啊?”

“女兒。”

“今天種牙,哪個幫你出錢呢?”

“娃娃三。”

“那你好有福氣哦!”

大叔咧嘴一笑,下頜露出兩處空缺的牙位。李曉玲瞥了眼監護儀,不到1分鐘,心率、血壓都已變平穩,她在心里說了聲“OK”,手術如常開始。

術前“淺聊”,是李曉玲的常用“套路”,這樣“可以轉移顧客注意力,減少焦慮和恐懼,提升治療體驗。”

從醫21年,從三四歲的孩童,到八九十歲的老人,李曉玲總是盡力在治療之外給與更多體諒和關照。日常看診,她會努力記住顧客的名字和基本情況,因為“讓對方感到被尊重和重視,是良好醫患關系的開端”;一位老人有嚴重高血壓沒能種牙,她不忘回訪,提醒一定去綜合醫院就診;有大人來看牙,孩子跟著,她順手就給人做個“愛心檢查”。她說:“每一位顧客,都是我的超級VIP。”

奉善而行,李曉玲收獲了很多“鐵粉”,和不少顧客都處成了朋友,由老顧客帶來的新顧客也絡繹不絕。一位種牙顧客曾大贊她技術好,有責任心,拖家帶友陸續領了二十多個人來檢查治療。

主動挑戰,醫生不要自我設限

作為新橋口腔光華院區門診主任,李曉玲不僅承擔一線醫療工作,還肩負著管理和指導年輕醫生的任務。

切換“老師”的身份,她表現得剛柔并濟。在原則問題上,李曉玲很堅持,要求“學生”必須按照指南規范化操作,病例治療完成后,除顧客滿意、同行認可,還要經得起“數據”(影像學)檢驗。不僅如此,別人每進一步,她就會給加難度,“光做一些簡單的重復是不行的,一年、兩年、三年之后,和同學的差距就出來了。”

有疾風,也有細雨。看到一些年輕醫生“畏難”,李曉玲會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鼓勵對方:“我也有過那個階段,第二天要手術了,頭天晚上擔心得睡不著覺。但是真正做下來,發現其實沒有那么可怕。”李曉玲說:“解決困難是一個上臺階的過程,越是痛不欲生的時候,越是提升的時候。”她在手機里收藏了一句話,鞭策自己,也常分享給別人:勇氣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情,如果你不害怕,那就談不上勇氣。

做事內方外圓,做人內剛外柔。李曉玲,20多年“提燈”堅守,白衣雖無華,歲月已沉香。

上一篇:【展現實力 捍衛榮譽】新橋口腔2024潔牙大師杯開賽!
下一篇:【新新聞】2024年3月精編 聞故知“新”